笔趣阁

深度文学网>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175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帮太子(第3页)

第175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帮太子(第3页)

“像这种涉及太子羽翼,尤其还是兵权的事,我们还是应该向家上提建议,而不是直接出手代劳。”

“教好了太子,我三人便当功成身退,让家上独当一面。”

“恐怕这,也是陛下、太后――乃至天下人,都希望看到的……”

申屠嘉这番话,可谓是将汉家,上至天子、下至苍生黎庶,对储君太子的期望,一五一十的摆上了台面。

――自己折腾去!

原则上,天子、太后,外加太子三师,会在必要的时候给太子指点;

但除了必要的指点、提点之外,具体的操作,最好都要由太子亲自动手。

太子做的任何事,都以旁人干涉――尤其是天子、太后,以及朝野干涉的程度,来作为核心评判标准。

旁人干涉的越少,太子独自解决的问题、完成的部分越多,得分越高;

旁人干涉的越多,给提供的帮助越多,太子独自完成的部分越少,则得分越低。

至于最终结果的成败,反倒是次要的了。

――还是那句话:做了汉家的太子,就不怕你整活,只怕你没活!

只要你能整活――尤其是独立整活,那即便你手搓小行星,人们也只会夸你一句:卧槽牛皮!

没跌份,好样的!

具体到此番,刘荣组建太子亲军,本就是太子储君展现军事素养,外加太子对军队、对兵权的重视程度的表现机会。

如此重要的大考,就算不考虑‘亲军必须由自己独自掌控’等方面,刘荣也同样不可能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替自己‘代考’。

倒是申屠嘉那句话,让刘荣深以为然。

太子三师,要做的是教太子怎么做储君,而不是帮太子,更或直接就是替太子做储君……

“倒是可以把这句话记下来,将来说给那个不成器的混账儿子听?”

如是想着,刘荣便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对周亚夫再一笑,算是彻底否决了周亚夫的提议。

而后,便稍一锁眉头,转头望向身旁的老丞相申屠嘉。

“依稀记得先帝年间,父皇的思贤苑,也是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大计的?”

听闻此闻,申屠嘉当即咧嘴一笑,颇有些欣慰的捋起颌下仓髯,缓缓对刘荣点下头。

“自北平侯为我汉家,定下每年岁首小计,每三年一大计,以考核地方郡县主官的制度以来,我汉家的郡县主官,都把每三年一次的大计视为首要大事。”

();()  “――因为每年都有的小计,朝堂并不会因为地方郡县的成果,而做出赏、罚,仅仅只是借此了解各地的状况。”

“但每三年一次的大计,却是官员真正意义上的大考。”

???

“政绩出色的,课为:最,会得到褒奖、赞扬不说,更会得到升迁考察的机会,被御史大夫所关注;”

“接连三次大计课为最,更将直接得到朝堂的重点关注――自此平步青云,官途坦荡,也是没什么奇怪的。”

“中规中矩的,课为:乙,同样可以得到勉励,接连三次课为乙,或是接连三次课为最、乙,也同样有很大机会升迁。”

“政绩糟糕,失民、失田者,则课为:殿。”

“被课为殿者,轻则被训斥、唾骂于朝议之上,重则罢官免职;”

“若是搞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来,更是会被廷尉下狱治罪,乃至身首异处……”

简单讲述出如今汉家,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大计,申屠嘉便又对刘荣笑着一点头。

“自先帝下令,于上林划拨太子私苑:思贤苑,我汉家的大计,思贤苑便也是要参加的。”

“但思贤苑参加大计,却并不会像郡县地方那样,被课为最、乙、殿,而是由朝堂共议其功过、得失。”

“最终的责任人,也并非是思贤苑令,或是太子家令――而是太子本人!”

“自思贤苑设立,到先太宗孝文皇帝驾崩,思贤苑一共参加了三次大计。”

“其中,第一次,陛下为先帝所唾骂;”

“第二次,先帝耳提面命,对陛下再三训诫。”

“直到最后一次,先帝才沉默的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陛下在思贤苑取得的成果……”

听闻申屠嘉此言,刘荣也是面带认可的点了点头。

这些事,刘荣自然是了然于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