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直接将王欣问懵了。
流水席这个名头,最早起源于一座寺庙。
每年的三月三,寺庙都要照例举办庙会。
彼时山阴道上,人来人往,喧闹异常。
寺院为了显示佛门慈悲,庙会这天进香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舍一顿斋饭。
一开始,是让领到斋饭的人在寺院内随意找地方吃,乱哄哄的,没有头绪,显得十分杂乱,还不卫生。
后来有僧人想了一个办法,沿山形,借山泉流水之势,修了一条石砌的水平渠,一直修到寺院外的空地上,在空地上垒了一排的石桌,让人们在这里吃饭。
僧厨们做好了饭菜,放在木质的条盘里,漂在水渠上。
条盘顺着水势,缓缓漂流,飘到吃饭的石桌那里。
前来进香的人,按前后顺序,每人端一个条盘的饭菜来吃。
这样有条不紊,人们随来随食,既方便又新奇。
寺院主持还给它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后来许多人家现了这样摆席的便利处,家中有了喜庆之事,便往往摆一天或三天的流水席。
只是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条件修水渠,但宴席上菜品流水似的上,供客人随到随食这种便利的习俗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久而久之,流水席这个名头,沿用到现在,并不仅仅说席上有流水才叫流水席,就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更多的涵义,是形容吃席的人随到随上桌,像流水一样来去不停。
龙凤胎睁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听小婶婶讲了这个典故。
心里十分不服气,没有流水的席,还能叫流水席吗?
要知道,他们早上知道要摆流水席,可是期盼了好久呢。
王欣看着两个小家伙蔫耷下来的神情,答应回到京城以前,领他们见识一下他们期盼的真正意义上的流水席。
龙凤胎这才闷闷不乐的离开,去找小歌儿了。
但小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王欣回了一趟院子,再出来时,就现龙凤胎被小歌儿拉着,与她那帮小伙伴儿玩到了一起。
龙凤胎在宫里时,就没有适龄的玩伴,在东宫的时间最多。
偶尔逢年过节时,太女母亲带着他们去护国公府玩,但府里也没有与他们年纪相近的表姐弟们。
现在见小歌儿被二三十个小萝卜头围着,叽叽喳喳地七嘴八舌说话,都觉十分新奇。
因着是流水席,就没有固定的席位,反正每个桌上的菜都差不多。
村子里的小小子小丫头们,平日里坐席都是跟着父母坐的。
但今儿,一来他们与小歌儿分开久了,十分不想与她分开坐;二来每桌上的菜品都大差不差,还是一少就有人补上,管够管饱;三来村里人也想借孩子与王欣姐弟拉近关系,如有谁家孩子被这三姐弟看中,带在身边,那不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儿么?
所以都有意放纵。
渐渐地,先是那些稍大点的六七岁的小孩子,拉着打猎回来的小歌儿,单独坐了一桌。
这让那些稍小些的孩子看得眼热,不多久也蹭过来,占据了他们相邻的一张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