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深度文学网>汉朝四百余年 > 第伍部 粉饰太平 第33章 夜梦金人(第5页)

第伍部 粉饰太平 第33章 夜梦金人(第5页)

他在任汝南太守时,那里曾因西汉末年战争的影响,水利失修,多所废弃,至东汉初,陂地仍然“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经他上奏朝廷,拨款整治陂塘,“作方梁石洫“,即用石砌筑渠道,再筑以水门,成永久性水利工程,使那里“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同时,他还善理狱讼,能够依照法律,公平合理地处理一些繁难大案。

东汉初年,由于战争刚刚平定,法治尚不健全,所以不少案件的处理,往往随心所欲。

光武帝刘秀也曾说过,当时的情况是“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面对这样的现实,鲍昱十分注意谨慎地处理地方和中央的荆狱。

他在汝南时,因楚王刘英谋反,仅涉及在汝南的人就有千数,都被杀头或监禁。

后来,他在朝中为司徒,主管刑狱。

建初元年,适逢太旱,章帝问他如何消灾,他便乘机进言,说这是冤狱不平所致,要求“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章帝同意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无故被囚禁的人。

鲍昱谨守职责,从不越权谋私,欺下惘上。

他在做司隶校尉时,光武帝刘秀曾诏他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加封自己的印章,签注姓名。

可按照当时的规定,类似这样的露布是由司徒签署盖印的,光武帝让鲍昱签署的目的,只是要让人知道他自己善于对待忠臣,使前司隶的儿子又做了这个官职。

但鲍昱认为这是违反常规的怪事,很不情愿接受。所以,范哗说他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

总之,鲍昱一生治理地方,有仁爱之政,位在朝廷,又能奉法守正,使讼狱息平。

这不仅在当时为东汉政权的巩固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后来的人们也有借鉴意义。

虞诩,河南省鹿邑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举孝廉出身,接受太尉张禹征召,起家郎中。

外放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

迁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历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

虞诩的祖父虞经,任郡县的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

每逢冬月案件上报时,常为之流泪。

曾说:“东海的于公高筑里门,而他的儿子于定国终于做了丞相。我治狱六十年了,虽比不上于公,也许差不多吧,子孙为什么不能做九卿呢?“

所以为虞诩取字升卿。

虞诩后成为孤儿,孝顺的奉养祖母。县里推举他为顺孙,陈国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召他为吏。

虞诩推辞说:“我的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无人奉养。“

国相才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他在服丧期满后,被太尉张禹征召,授任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作乱,蹂躏并、凉二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边。

于是召集公卿商议,邓骘说:“这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补另一件,还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将是两无所保。“

众人都附和他的意见。

虞诩听闻后对李修说:“据说众人决定放弃凉州,在我看来,这不合适。

先帝开辟疆土,辛辛苦苦,现在怕费事,丢掉它。

凉州既然丢了,那三辅就算边塞了,三辅作了边塞,那祖宗的园陵坟墓,就在界外了,这是万万不行的。

俗话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凉州习兵练勇,过它州。

现在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三辅的原因,就是因为凉州在他的后方,是他的心腹之患啊!

凉州百姓拿起武器,保卫凉州,毫无反顾之心,因为凉州是大汉的啊!

如果放弃它,迁走百姓,人民安于故土,不愿迁徙,这样一定会生变故。

假使英雄豪杰集合起来,乘势东来,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太公那样的将领,还恐怕抵当不住。

议论的人认为补衣还有剩完好的作比方,我看就像疽的溃烂,越烂越宽,没有停止。

放弃凉州不是好的计策。“

张禹说:“我没有想到这点,如果不是你,几乎坏了国家大事。那么你有什么好计策呢?“

虞诩说:“现在凉州骚动,人情不安,我担心生突然事变。应该下令四府九卿,各推举所属州数人,对牧守令的子弟,都授予散官,表面上是奖励他们的功勋,实际上监视他们,防止他们作乱。“

张禹很赞同他的观点,命令四府都照虞诩之计办事。

于是下令征召两州的豪杰为掾属,授任牧守长吏的子弟为郎官,来安慰他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