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深度文学网>汉朝四百余年 > 第陆部 帝国飘摇 第3章 燕然勒功(第4页)

第陆部 帝国飘摇 第3章 燕然勒功(第4页)

东汉征匈奴战争的胜利,既依靠了统一战争正义性,又有其制胜的一些特定历史因素。

东汉国力的强盛经济实力的强弱是自古以来构成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东汉王朝自汉光武帝刘秀即位,至汉明帝永平十六年,窦固第1次征匈奴之前,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展经济、休养生息阶段,一扫西汉末年衰微败破的动动局面。

进入了一个国富兵强的兴盛时期。

这就为战争准备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从而使战争的胜利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东汉政略和战略的正确,东汉时期,从窦固至窦宪两次征匈奴战役,都是以羌胡、鲜卑、乌桓、南匈奴与汉军组成联合部队,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使汉军占有了明显的战略优势。

它把汉朝先进的治军和作战思想以及先进的兵器,与羌胡骑兵的骡悍勇猛揉为一体,匈奴骑兵自然不是东汉军队的对手,这是东汉军队制胜匈奴最恰当的科学战略结构。

然而,历代史学界有些人却把东汉征匈奴的胜利归结为“以夷制夷”的结果,这不能不是以封建的正统观念推导出来的皮毛之见。

匈奴统治集团的四分五裂,国力的日趋衰落,使其难以与强大的东汉中央政权相抗衡。

一方面匈奴分裂为南北单于之后,南匈奴附汉,与汉族杂居,不断接受汉族先进政治与经济文化的影响,政治安定,六畜兴旺,吏民安居乐业。

对北匈奴诸部日益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使北匈奴一些部落不断分化出来,逃归南匈奴;

另一方面,北匈奴不断生单干争立事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猜忌仇杀,难以形成对外作战的整体力量。

再加之当时北匈奴连年受到旱蝗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北匈奴失去了起码的战争潜力。

因而,北匈奴的国力江河日下,在东汉重兵集团的打击之下,便冰消瓦解。

东汉征匈奴的胜利还仰赖于一批能征惯战之将诸如窦固、窦宪、耿秉、耿夔、任尚等,颇具将帅才能。

窦宪、耿秉在统率汉军征匈奴的第2次战役之第1阶段作战中,实际已将北匈奴基本扫平,斩匈奴名王以下1。3万人,获牲畜百万头,匈奴一些显贵王侯81部,共2o万众降于东汉,北匈奴的彻底覆亡已是指日可待。

第2阶段作战时,窦宪又使南匈奴军几乎将北单于一举歼灭。

第3阶段作战,抓住战机,派出精骑,将北单于余部歼于金微山。

窦宪等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六月,至永元三年二月的19个月期间,连续3次进击北匈奴,以及中间穿插的的击灭伊吾卢地区北匈奴势力的作战,环环相扣,挥洒有序,充分体现了东汉诸将的统兵御众之能。

然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往往使杰出将帅难逃“声威震主”的厄运。

窦宪终于在帝后权力之争中,被迫令自杀。

耿秉虽早于窦党先亡,但也被贬入了窦氏党羽之列,撤除了他的封地。

这在客观上揭示了封建社会吞噬人才的弊端,包含着值得深思的哲理。

窦宪北击匈奴,在极北的蒙古杭爱山上勒铭纪念,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

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远源。

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

窦宪恰似传说中的那只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动,无意中促成了遥远国度的狂风暴雨——这场暴风雨倾泻在近三百年后的欧洲。

窦宪在历史上留下过种种劣迹,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因而备受贬斥,以致于他的历史功绩也几乎被其罪过所掩盖了。

其实,客观地分析窦宪的一生,其有些行为虽令人愤慨,但他对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展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作为当时无可争议的优秀将领,他统率汉朝大军,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单于,迫其酉迁。

他的威名震撼了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国北疆新格局,既是东汉光武、明、章三代的凤愿,是中国边疆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所以窦宪的历史功绩是不应抹杀的。

其次,从军事史的角度上看,窦宪作为指挥东汉第二次征伐北匈奴战争的汉军统帅,成功地组织实施了稽落山之战和金微山之战等重大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窦宪用兵,善于针对敌军弱点,及时掌握和准确判断敌军的动向,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调遣优势兵力与敌主力决战。

如汉三路大军汇集琢邪山后,窦宪根据北匈奴势力已大大削弱,不敢与汉军正面交战的状况,派出精骑万余,向北单于庭所在地稽落山一带运动,迫使北匈奴主力出战,并一举将其击溃。

此役后,窦宪继续主动出击,盯住北匈奴主力不放,又先后在河云北、金微山取得重大战果。

窦宪在作战中,十分注意扬长避短,根据汉军准备充分、装备精良、兵力集中,但深入大漠、远离后方、不宜久战的优弱点。

以及北匈奴虽行动飘忽、反应快,但力量薄弱,惧怕决战,且有大量老少部民拖累的实际情况,采用长距离奔袭、迂回包妙等战术,往往轻装疾进,战决。

如包抄、夜袭河云北,长途奔袭金微山,均收到了出敌不意、以奇制胜的效果。

同时,一旦逮住战机,便不轻易放弃,每次击溃敌军后,均穷迫猛打,不让敌人有喘息机会,尽量在追击中歼灭敌人。

然而,多少年来一提抗击匈奴,人们往往只知有卫青、霍去病,不知有窦宪。对于窦宪功成身败的悲剧性结局,人们未免把窦宪后来的行为看得太重了,颇有点为其打抱不平的意思。

卫青、霍去病,连年征战,未胜单于,但因为他们以身名自终,世称良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