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骘等一再叩头,坚决地辞让,邓太后这才罢休。
邓氏兄弟全都被任命为奉朝请,地位在三公之下,在特进及列侯之上,每次遇到国家大事,便前往朝堂,与三公九卿一同参议。
邓氏自邓禹告诫子孙以来,邓氏外戚都遵受法度,以窦氏的失败为告诫,下令宗族要闭门静居。
邓骘之子侍中邓凤,曾与尚书郎张龛写信,认为郎中马融应该在尚书台任职。
而中郎将任尚曾经送邓凤马。
元初五年,任尚因断用军粮又得罪邓遵,被囚车征召至廷尉,邓凤害怕事情泄露,于是向邓骘自。
邓骘畏惧邓绥,于是割去他的妻子和邓凤的头来谢罪,天下都称赞邓骘。
建光元年三月,邓绥去世,还未下葬,安帝便重申之前的命令,再封邓骘为上蔡侯,地位特进。
安帝少年时聪慧,后来被乳母王圣等蒙蔽,王圣又与宦官李闰等侍候在安帝身旁,常进谗言污蔑邓绥。
又有一位受邓绥责罚的婢女,诬陷邓骘已故的弟弟邓悝、邓弘、邓阊与尚书邓访想要废掉安帝而另立平原王刘翼,安帝听闻后大怒,下令有关部门劾奏邓悝等大逆无道。
于是将西平侯邓广德、叶侯邓广宗、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邓甫德都废为庶人。
邓骘也遭免职,被遣还回封国。
宗族都免官归乡,没收邓骘等人的资财田宅,将邓访及其家属都流放到边郡。
由于郡县承旨逼迫,邓广宗和邓忠都自杀。
安帝又徙封邓骘为罗侯。
五月,邓骘与邓凤都绝食而死。
邓骘的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将作大匠邓畅都自杀,只有邓广德兄弟因是阎皇后亲属才得以留在京师。
大司农朱宠哀痛邓骘无罪而遭祸,于是脱光上衣,抬着棺材,上书为邓骘鸣冤说:臣认为和熹皇后(邓绥)具有圣明善良的品德,是汉朝的文母。
她的兄弟忠孝,共同忧心国事,受到王室的倚重;
迎立陛下以后,大功告成,而引身自退,拒受封国,辞去高位,历代的外戚,都不能与他们相比。
他们应该因为善良和谦让的行为而得到保佑,但却横遭宫人片面之辞的诬陷。
口舌锋利,危言耸听,扰乱了国家。
罪名没有明白的证据,判案也没有经过审讯,结果竟使邓骘等人遭受这样的惨祸,一家七口,全都死于非命,尸骨分散各地,冤魂不能返回家乡,违背天意而震动人心,全国各地一片颓丧。
应当准许他们的尸骨还葬祖坟,优待保护留下的孤儿,让邓家的宗祠有人祭祀,以告慰亡灵。
朱宠知道他的言辞激切,自动前往廷尉投案。
尚书陈忠又因对邓氏的私怨弹劾朱宠,安帝下诏将朱宠免官返归乡里。
百姓大多都为邓骘鸣冤,安帝有所觉悟也迫于压力,才责备迫害邓氏家族的州郡官员,准许邓骘等人的尸骨运回北邙山安葬,邓骘的堂兄弟们也都得以返回京城洛阳,公卿都前往参加葬礼,众人没有不感到悲伤的。
安帝又下诏遣使者以中牢礼仪祭祀邓骘,被流放的邓氏族人都回到京师。
永建元年,汉顺帝刘保即位,追感邓太后的恩训,又怜悯邓骘无辜,才下诏宗正让邓骘的宗亲朝见仍然像以前一样。
并任命邓骘亲属十二人都为郎中,擢升朱宠为太尉,录尚书事。
虞诩,河南省鹿邑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举孝廉出身,接受太尉张禹征召,起家郎中。
外放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
迁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历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
虞诩的祖父虞经,任郡县的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
每逢冬月案件上报时,常为之流泪。曾说:“东海的于公高筑里门,而他的儿子于定国终于做了丞相。
我治狱六十年了,虽比不上于公,也许差不多吧,子孙为什么不能做九卿呢?“
所以为虞诩取字升卿。
虞诩十二岁时,成为孤儿,孝顺的奉养祖母。县里推举他为顺孙,陈国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召他为吏。
虞诩推辞说:“我的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无人奉养。“
国相才打消这个念头。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他在服丧期满后,被太尉张禹征召,授任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