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
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们来辅助他。
国家遭受如此灾难,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
况且,我身为宰相,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的反叛,我的责任重大啊!
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皇上!
说完,便扶着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
李傕、郭汜追到宣平门下,叩头便拜。
汉献帝壮起胆子询问道:“你们目无王法,作乱京城,到底打算作什么?“
李傕回答说:“董太师对陛下忠心耿耿,却无缘无故遭人杀害,我们只想替太师讨回公道,不敢造反。
等到捉拿处决凶手后,我们愿意接受审判。
王允二话没说,向汉献帝行了最后的君臣大礼,便随士兵走下了城楼。
起先,王允提拔过同郡人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
当时三辅地区兵多粮广,李傕等想杀掉王允,害怕二郡为患。
于是先征召宋翼、王宏。
等二人都到长安后,李傕于是逮捕王允及宋翼、王宏,把他们都处以极刑。
王允时年五十六岁,他的长子侍中王盖、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余人都被杀害,只有兄子王晨、王陵得以逃归乡里。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
迁都许昌后,汉献帝思念王允的忠贞气节,便改用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还特意派虎贲中郎将“
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以本官受绶,送还本郡“。
后来,又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允的坎坷一生中,另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提及:即他对汉代图书、档案等文化典籍的收集和保护。
董卓迁都长安时,王允特意把兰台、石室两个藏书馆所藏的图书和档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运往长安。
诸藏典策文章,宽共部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惟盖,小乃制为滕囊。“
后来,王允收集了汉朝其他书籍,一律上奏珍藏,“经籍具存,王允有力焉“《后汉书·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冯绲的军队抵达长沙郡,叛军闻讯后,都到营中求降。
冯绲采用了自己的从事中郎应奉的许多方略,又趁机率兵进击仍然还在作乱的武陵蛮夷,共斩得四千多颗级,受降十多万人,荆州得以平定。
朝廷下诏赐冯绲钱一亿,但冯绲坚决推辞不接受。
冯绲率军回师后,推功给应奉,并举荐应奉任司隶校尉,而自己上书请求辞职,朝廷不许。
但监军使者张敞秉承宦官的旨意,上奏弹劾冯绲带两个奴婢穿戎服随军出征,又常在江陵刻石纪功,请求下诏给有关部门审理。
尚书令黄俊奏议,认为降罪但没有正法,所以不应该过多纠缠。
西汉张敞,字子高,西汉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父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
张敞以太中大夫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官终豫州刺史。
张敞,山西临汾人,其家先徙陕西兴平,后徙西安。
昭帝时,为太仆丞。因切谏昌邑王显名。
宣帝擢为豫州刺史,旋征为太中大夫,平尚书事。
后历任山阳太守、胶东相、守京兆尹。整顿京师治安颇有成效。朝廷每议大事应奏得体,多为宣帝采纳。
尝为妻画眉,时人非之,以此不得大位。
后以光禄勋杨恽获罪被杀事牵连,被劾奏当免。
掾属讥之为“五日京兆“,不肯听命,他愤而案杀之,以此免为庶人。
后复起任冀州刺史、守太原太守等职。
张敞起初是个乡有秩(乡官),后补为太守卒史。由于为官清廉,又先后补为甘泉仓长、太仆丞,颇为当时的太仆杜延年所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