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深度文学网>汉朝四百余年 > 第柒部 大结局 第21章 三足鼎立(第2页)

第柒部 大结局 第21章 三足鼎立(第2页)

同年,陈群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分别致书与蜀相诸葛亮,向其陈说天命人事,希望蜀汉能举国称藩,但徒劳无功。

225年,曹丕亲征孙权,军至广陵,使陈群领中领军。

曹丕师还寿春,以陈群假节都督水军。

曹丕回到许昌后,拜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

鲍勋时为治书执法,因屡次面谏曹丕而触怒曹丕,后又于陈留郡界包庇太守孙邕,被收付廷尉并议死罪。

五月丙辰,曹丕得疾甚危,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并受遗诏辅政。

太子曹叡即位后,陈群进封颍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与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同开府。

十二月,陈群又升为司空,故录尚书事。

当时,曹叡正初临政,陈群便上疏道:从灵帝去世、董卓进京开始,天下大乱,攻战不止,老百姓不懂得先王之教的本意,我怕王教已衰败得很厉害了。

陛下如今应该承继魏国的兴盛,肩负起太、高二祖开创的基业。

现在,天下人都向往着美好的政治局面,只要能够崇尚德治,布施仁化,体恤黎民,那百姓可就幸福了。

此外,当臣子的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是非混淆,互相包庇,乃是国家的大患。

如果大臣们彼此不和睦,就会产生对立的派别;如果有对立的派别,对文武官员的好坏评价就会失去标准和根据;如果评价好坏没有根本标准和客观根据,就会良莠不分,真假难辨。

对这种现象,陛下不能不深加防备,及时采取措施,以断绝后患。

陈群为司空期间,能任贤用能。陈群重视妻弟荀顗,以之为奇异;又辟北地人傅嘏为掾。

23o年,大将军曹真上表欲起兵数道伐蜀,从斜谷而入。

陈群认为,当年曹操到阳平攻张鲁,已经多收豆麦以增添军粮,然而张鲁未下而军粮犹乏。

如今,既无别因,而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粮草必会受到钞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则劳损战士,这些都是不可不熟虑的事。

曹叡便依从陈群所议。

不久,曹真复上表要从子午道出军。

陈群又述说其中不便,并言军事用度之计。

于是,曹叡以陈群之议下诏曹真。

当时,正霖雨积日,陈群又以为应宜诏曹真还师,曹叡从之。

诸葛亮攻打祁山,不克引退。大将张郃深追其军,为流矢所中,死于木门。

曹叡非常痛惜张郃的死,临朝而叹道:“蜀地还没有平定张郃却死了,该怎么办呢!”

陈群说:“张郃的确是良将,是国家的依靠。”

卫尉辛毗则以为张郃虽然可惜,但毕竟已死,不应示弱。

于是向陈群说:“陈公,这是甚么话呢!如今国内所缺乏的,又岂会是张郃呢?”

陈群便道:“确实如同辛毗说的那样。”

曹叡笑说:“陈公可称得上善变啊。”

朝廷营治宫室,百姓因而尽失农务时利。

陈群上疏奏说:大禹继承了唐、虞的盛世,却仍然不看重修建宫室,厌恶豪华的衣服,何况当今自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老百姓所剩不多,比起汉文帝、汉景帝时,现在户口不过那时的一个大郡。

再加上边境战事频繁,将士劳苦,如果再遇到旱涝灾害,国家的忧患可就深重了。

况且,吴国、蜀国尚未消失,国家还很不安定,应该乘他们还没有兴师进攻,加紧训练军队,鼓励农耕,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现在,陛下舍弃这些当务之急,反而先建宫室,臣下恐怕老百姓会日渐困乏,将来拿什么来抵抗敌兵呢?

当初刘备从成都来到白水,驿站内建造了许多接待来往过客的房舍,征用耗费了不少劳役,太祖就认为他在劳民。

如今,中原地区像这样耗费劳力,正是吴国和蜀国所希望的,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希望陛下能好好考虑这件事。

曹叡答道:“灭吴、与建宫室,也可以一起进行,一起完成。灭吴、蜀后,罢兵守城,怎么可以再征用劳役呢?你是司空,和当年建未央宫的萧何一样,自然有建造宫室的职责呀。”

陈群又说:从前汉高祖刘邦只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灭亡后,宫室都被大火烧毁了,因此萧何才修建了武库和谷仓,这些都是急切需要的设施,可汉高祖看到这些建筑造得很壮丽,仍然气冲冲地责备萧何不该把它们造得过分豪华。

如今吴、蜀尚未平定,实在不应该大兴土木。

人想要做件事或者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没有找不到借口和辩解之词的。

何况您是天子,没有谁敢违抗您的旨意。

如果以前您打算拆毁武库,就可以说不能不拆毁它;如果以后您打算再修复它,又可以说不能不修复它。

如果您一定要做的事,固然陛下打算不会屈从于臣下的言辞,但是如果您能断然回心转意,也并非是臣下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当初汉明帝想修筑德阳殿,钟离意极力劝阻,汉明帝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可后来还是动工修建了,宫殿建成后,汉明帝对大臣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是钟离尚书还在,这座德阳殿也盖不成了。’

所以说,当帝王的怎么会惧怕一个臣子,其实都是为了老百姓啊。

现在臣下不能让陛下留意倾听我的意见,比起钟离意来,我可差得太远了!

曹叡于是有所减省。

杜袭,河南省襄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臣,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济阴太守杜根的孙子。

避乱荆州杜袭的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很有名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