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继续升迁,必须有足够耀眼的政绩,或许需要十年、二十年,朱棣才有可能继续关注。
身为天子,朱棣身边根本不缺可用之人。
内阁的成员,哪一个不是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
仁宣之治时的“三杨内阁”,就包括杨士奇、杨荣。
“他一定是知道了点什么,所以要做最终的查证。”
“朕成全他。”
“卷宗,给他即可。”
朱棣呵呵一笑,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这人心呐。
谁都想看透,可谁都看不透。
朱棣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追寻。
如果王守敬不知进退,留之何用?
这就是权势!
朱棣享受着皇权带来的愉悦。
当年建文帝削藩,迫害诸位叔叔,未尝不是如此得意。
一个柔弱的书生,怎么突然变得强硬、霸道?
因为他屁股下坐的,是龙椅。
太祖刚去,朱允炆就迫不及待收拢权势了。
现在朱棣坐在了这个位置。
他比所有人都渴望治世贤臣。
大明的江山,不能止步于此。
朱棣的雄韬伟略,需要无数的栋梁之材进行实践。
他看好内阁的成员,都是年轻俊才啊。
但这些年轻俊才,都有一个通病。
做事端谨,不知变通。
他们识见非凡,却走不出读书人的框架。
朱棣在王守敬的身上,看到了逸绝尘的气质,那是一种突破。
这样的臣子,如果能够为大明效死力,朱棣不介意给他高官厚禄。
正如他对方孝孺所说。
“金山银山、高官厚禄就在先生笔下!”
现在,轮到王守敬了。
朱高炽知道,这是王守敬必须经历的劫难,也是他的机遇。
所以他深思熟虑后,决定推波助澜。
他吩咐李伍去往吏部,调出了王守敬的履历卷宗,抄录了一份。
朱高炽拿着这份抄录的卷宗,回到了偏宅。
王守敬已经恭候多时了。
“志恒,你可考虑清楚了。”
“这卷宗,你非看不可吗?”
朱高炽意味深长地提醒,面色极其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