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守敬真的能够带回耐旱的粮食种子,产量还很高,必然可以成为英雄。
朱棣死死地盯着地球仪,这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
“这就是姚广孝所转述的,我们站立的大地,是圆的?”
“站在最下端的人,为何不会掉呢?”
纪纲看到朱棣产生了疑惑,忙递出此前的记录。
朱棣看到了“万有引力”四字。
看来方孝孺也提出过同样的疑惑,只不过被王守敬轻松地解答了。
而记录上的语言,忽然变得玄而又玄,囊括为“力学”。
什么“空气阻力”“摩擦力”,看得朱棣一阵头疼。
完全和天书一样!
王守敬解释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
以及白昼和夜晚的变化,天狗食月、食日又是怎么来的。
他甚至划分好了气候带。
大明是冬天,那么对面的大6,一定是夏天。
解释了时差。
为何西域亥时天黑,中原酉时黯淡。
中间间隔了一个时辰,甚至两个时辰。
遥远的帖木儿帝国,与大明的时辰也有所差距。
最让朱棣感兴趣的还是殷地安人。
古时混战,很多百姓、贵族都往北迁徙,至今高丽都有殷商的后代。
而有一批人,继续向北,越过了辽东,抵达一处叫白令海峡的地方渡海。
一个崭新的世界,徐徐在朱棣脑海中展开。
王守敬的各种论调,在古籍中都有只言片语的验证。
这让朱棣心驰神往。
王守敬真的没有说谎!
或许他真的能够带回亩产千斤的粮食,完成开海前许下的豪言壮语。
一个人,如何能够践行这样广阔无边的理念?
真的有“生而知之”的聪明俊杰存在,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朱棣面前。
当然!
王守敬可能也和徐福一样,招摇撞骗。
这一切,需要时间去验证。
但朱棣已经选择了相信!
因为王守敬带来的改变,不只是农事而已。
还有各行各业!
王守敬的学识,已经在句容的展中,获得了初步的验证。
他就好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宁波府的展、开海后市舶司的展,是王守敬践行理念的第二步。
徐福做了什么?
他只有空洞的理念,与王守敬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