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奶奶回来的时候看到陆雨宁几个在廊下围着桌子写字,脸上笑了笑,去厨房抓了一把糖花生放到碟子上,端到他们跟前,“吃点花生再写。”
几人眼睛一亮,笑着跟陆奶奶道谢,然后起身去洗了手,这才回来围着一起吃花生。
这糖花生是收粮之后陆爷爷亲自做的,据说陆爷爷小时跟师父学过,是正经的白案出身,只是后来世道不好了,陆爷爷也不愿意在外头做这个,就回来种地了。
后来孩子们一个个出生,又渐渐长大,那会陆爷爷和陆奶奶都没长辈帮扶,自然也就没法出门去做工,也就靠着种地养活孩子们,建国之后,陆爷爷就更不想做这些了,索性就日常做些零嘴给家里的孩子吃,解解馋,也不用花钱去买。
这糖花生陆爷爷先是炸了,再炒了焦糖酱裹了,放到坛子里,一层粗白糖一层糖浆花生这样腌制,拿出来吃的时候真的是甜滋滋的。
就是不耐放,最多放十来天算是长的了,因而陆爷爷做的也不多,就一小坛,家里孩子吃完了,有空他才再做。
队里有个小的榨糖作坊,是建国前就有了的。队里也种了一些甘蔗,日常就榨点糖,跟队里的人换一下,算是填补填补,不过这段时间,大队里已经开会商量准备将这个作坊做大,要跟公社申报什么榨糖厂。
嗯,也不算是厂,只
能算是公社大队作坊这种,反正就是想正经搞点农副产品,提高队里社员工分的价值。
毕竟红安大队这里田地不少,还有荒地啥的,要是都开出来,种甘蔗,后面搞个糖厂,那绝对是好事儿。
大家也乐意支持。
糖厂建好了,肯定是从队里选人进去做工,那可就跟镇上的厂里的工人差不多了,他们当然是乐意的。
陆家的糖也基本都是从那个榨糖作坊来的,家里的自留地分出一亩种了甘蔗,去作坊那边榨糖,也能得不少粗糖,这些留一部分家里吃,剩下的拿到镇上供销社,供销社也能收0。8元一市斤。
每年光是卖这些粗糖那也能得四百多块五百块的样子。
这对于整个陆家来说都是一笔大钱,尤其是现在五堂哥陆雨伟还马上要结婚的时候,这笔钱可是及时雨。
正好跟陆大伯和陆大伯娘攒下的钱一起盖房,准备婚事,还能剩不少。
当然,每年这些甘蔗榨糖卖了的钱陆奶奶都是平均分成四份的,一份是120块,陆奶奶和陆爷爷的,其他三份都是110块,那是三房人自己的。
到了有孩子结婚的那一年,这钱就不分了,留给要结婚的孩子先用。
就如今年一样,陆雨伟结婚用了这笔钱,那之后卖糖得到的钱就不给大房分了,而是分给陆奶奶,陆爷爷和其他两房,抵了今年先用了的这四百多块。
嗯,当然了,抵扣的也不是全部,而
是扣除应该分给大房的那一份之后的那些。
等抵扣完了,那就继续按照现在这样平均分。
家里的自留地里的粮食也都是这样的,包括每年家里的其他产出得到的收益。
陆奶奶拿着信和包裹回房拆开看,信里写的都是大堂哥陆雨信在部队里的日常生活。
大堂嫂,三个侄儿的琐事儿,有笑话,也有小烦恼,但总得来说,陆雨信在部队里一切安好,而且明年他们还能有探亲假,到时候可以带妻儿回来探亲。
随信的包裹是一些报纸书本,吃的用的,以及一张20块的汇票。
陆雨信说了,陆大堂嫂在部队里找到了工作,虽然是后勤饭堂里打杂的,但每个月也能有10块钱工资,还解决了她日常在部队里吃饭的问题。
两个大的孩子也都上学了,学校里有饭堂,只要交钱就好,小的那个也会跑会走了,就跟着陆大堂嫂在部队食堂里……
陆奶奶看了信,整理了一下包裹里的东西,除了书本和报纸以外,其他的东西都分成了四份,大差不差的,每家一份。
陆奶奶这边才收拾好,隔壁就闹起来了。
九奶奶冲回家直接找到陆九大伯和陆九大伯娘,开口就骂,“你们安的什么心?就这样撺掇大哥儿对自家妹妹?一点东西都不寄回来……”
陆九大伯和陆九大伯娘今儿好不容易休息一天,明儿陆九大伯还得跟陆大五伯去红平大队。
本来么,昨天人家
陆大五伯就已经找了人过去了,可陆九大伯还得收自家的自留地的粮食,也就晚了一天,今儿休息一下,明儿就赶着过去。
不然再晚,人家可就未必会要他了。
陆九大伯砌墙的手艺好,陆大五伯也是希望他能一起干,毕竟这一次红平大队那边盖房结婚的那家人人家是给钱,虽然不包饭,但工价也跟镇上的施工队工人一样一样的,是难得的好机会。
陆九大伯自然是不想错过。
可没想到,刚眯一会,九奶奶就直接冲进来骂人了,惊得陆九大伯心脏都跳得飞快,心底一下就怒了!
“妈,您讲点理好吗?人家十叔的雨信也在部队里,人家还是副营呢,可是您看十婶,她有说过让雨信给她家雨宁寄东西吃吗?”
“那些糖果和饼干,您知道老大是费了多大劲才淘换到的吗?他在部队里只是副团,要不是他们部队刚好新盖了一片房,他到现在都还不能接老大家的和几个孩子过去随军……”
说着他眼眶都不由红了,“妈,您不能只管福宝好不好,就不管老大在部队里过得好不好啊!那也是您从小带大的大孙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