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辽东外患并存的,是明朝更为严重的内患。
在土地兼并、天灾不断、士绅盘剥无度的影响下,大明内部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遍布全国。
最后灭亡大明,攻入大明京师的也正是这些农民起义军。
但要说祸害大明百姓最严重的,还是要数渗入到大明方方面面,从方方面面祸害大明的东林党。
把明末所有天灾加在一起造成的影响,都不及东林党造成的人祸之害。
东林二字起源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o4年),罢官回乡的顾宪成兴办的东林书院。
顾宪成和一批士大夫们标榜自己为儒家正统,站在道德制高点在讲学过程中对时政进行批评。
当时明朝政治腐败,万历皇帝长期怠政,朝廷在矿税、立储等问题上乱象丛生。
东林书院的这些议论吸引了很多有正义感的士人关注,但对东林书院最感兴趣的,还是基于东林党言论中有利益相关的江南士绅阶级。
东林书院有关经济方面的言论中,包含主张减轻江南地区的织造供应负担,降低商税征收避免商业被抑制,反对过度盘剥商人等。
这些都是与商业绑定深刻的士绅阶级利益直接相关的。
渐渐的,这些江南士绅们的子弟便加入到了东林书院中,在朝中为官的士绅子弟也以此为纽系结成了利益同盟的党派,明朝的政敌通常称他们为“东林党”。
这些出身富贵,家中多经营有商业、农业、矿产等产业的东林党人,之所以能迅组成同盟,就是因为能够在朝堂中为家族寻求政治利益。
他们一方面强调道德正义,一方面借道德正义反对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强烈要求“官不与民争利”。
但是在实际中他们所主张的民却不是指劳苦大众,而是指他们这些东林党人的家眷和他们家眷名下经营的产业。
不仅坚决反对征收商业税,还极力维护官绅阶层在土地兼并中的利益。
反对朝廷以强硬手段清查地主阶级名下的土地以明确赋税,并且为官员争取更多的土地免税额度。
朝廷的每一道政令都是需要各级官员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贯彻执行的。
但这些利益同盟的东林党人遍布大明各级衙门,他们如若坚决抵制,就是皇帝一意孤行强行下达了政令也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这就导致明朝的财政收入极不合理。
该征的征不动,不该征的劳苦百姓却往死里征。
于是在摆烂的万历皇帝死后,天启帝扶持以魏忠贤为的阉党开始强势打击东林党人。
魏忠贤总督东厂,后又掌控锦衣卫等厂卫机构,利用这些大明双刃剑监视、审讯、罗织罪名开始迫害东林党人。
并扶持选择站队阉党,或者说站队皇帝的官员贯彻政令,大力征收工商税。
东林党多为江南士大夫利益代表,自然反对征收工商税,而魏忠贤不顾他们反对,坚持征收。
并且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各级税务官员,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
如果这些官员没有完成征税任务,或者被现有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等行为,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前提是这种行为没有得到魏忠贤的许可。
另外也将罗织罪名用到了这些士绅、富商、地主、矿主等富产阶级身上。
只要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完成魏忠贤给他们这些税务官制定的任务,什么严刑酷法都能用上。
传闻为了从富商身上压榨出钱财,魏忠贤的鹰犬会将富商放在锅里烤,说出一处藏钱的地窖,就撤去一把柴火,直到脚底板的肉烂熟了,那也就交代出所有藏钱的地窖了。
如此无所不用其极的魏忠贤,自然称不上什么好角色,但他掌权期间从未短缺过辽东的军饷。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大明亡了,一切就都完了。
但富商和士绅们只要有钱,只要黑了良心,给谁效忠都不妨碍他们的富贵。
但从这一点来看,魏忠贤一介太监都比这些满嘴标榜“道德仁义”的文人看得通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