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天佑三年(76o)。
仆固怀恩率领骑军,经由莱州港,绕过黄河天险,在河南道登6,又攻下了齐州。
齐州乃是史思明的根据地,失了此地,史思明麾下的十万大军,想要再去河南道,就要冒着被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两面夹击的风险,强渡黄河。
史思明自然没有那么蠢,他选择了西行,打算凭借着手中的兵力,来和燕国的洛阳朝堂谈判,尽量争取利益。
起初,洛阳朝堂中的臣子,对于史思明,都是冷眼相加。
史思明率领的军队,与北唐作战,屡战屡败,不仅丢了范阳,还把河北、河东也给丢了。
因为这些战绩,洛阳之中,上至皇帝,下至臣子,都开始怀疑起史思明的能力,认为以往传闻史思明善于用兵,不过都是些杜撰。
洛阳中有臣子,向皇帝安庆绪提议,不如下旨招史思明入京觐见,再埋伏军队,强行扣押他,吃下河北的这一部精兵。
所幸,洛阳之中也并非全是蠢人。
对于这种提议,严庄、高尚等谋臣,表示了反对,他们都认为,史思明绝对不会上当。
李光弼的大军已经打到了黄河边上,仆固怀恩开始收复河南道的州县,史思明的军队对于燕国来说,就是一道屏障。
当下之计,应当是稳住史思明,使其为洛阳所用。
于是,对于史思明的接连失败,洛阳朝堂不仅没有责罚,反而送去了不少赏赐,还给河北军的将领加官进爵,一来是为了笼络人心,二来也是为了试探态度。
史思明见洛阳如此行事,也慢慢放下心来。
洛阳军队和史思明就这样,一个在西,与郭子仪作战,一个在东,防御李光弼南下。
双方相安无事,也过了数个月的安稳日子。
可惜的是,这种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
在长安战场,郭子仪听取了孔攸的计策,在长安城外的扶风郡,伏击了燕军大将安守忠。
燕军大败,长安光复。
长安留守田承嗣,也顾不上丢人,在城中疯狂劫掠一番,就领兵逃出城外,去往了东边的潼关。
安守忠兵败被俘,长安落入北唐手中,八万燕军几乎全军覆没。
如此一来,洛阳和史思明的军力平衡,已经隐隐开始摇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燕国的第二任皇帝安庆绪,因为贪生怕死,做了一件天大的蠢事。
安庆绪认为长安失守,河北全境沦陷,洛阳已经被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队夹击,再固守都城只是自寻死路。
所以,安庆绪下旨,席卷洛阳财货,向南出逃,去往河南道的邺郡,利用那里的地理环境,重新组建防线,来抵抗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队。
这道圣旨一下,燕国内部顿时炸开了锅。
有不少燕国大臣,在洛阳之中经营已久,不仅有私产,还有田业,根本就不想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