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描述了“道”
先于天地存在,是万物之源。
“德”
的含义:“德”
是“道”
在具体事物和人身上的体现。
人们依循“道”
去行事,所表现出的品行、特质就是‘德’!”
“而其哲学理念则是:辩证法思想:书中充满辩证观点。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体现了福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提醒人们在顺境中看到危机,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无为而治理念:“无为”
并非什么都不做。
如“治大国,若烹小鲜”
,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频繁翻动,也就是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社会,让事物自然发展。”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还有为人处世的理论: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是很柔弱的,但它能水滴石穿,也能淹没刚强之物,这体现出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
知足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告诉人们要懂得满足,控制欲望,这样才不会陷入危险和耻辱的境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道德经第一章。”
待到台下的同学们都找出了布袋中的《道德经》后便开口说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关于老师我的理解是:第一个“道”
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这句话是说真正的“道”
如果用言语表述出来,那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了。
对于事物也是如此,能够命名的名字,不是永恒的名字。
无名的状态是天地最初的混沌状态,有了名称,就有了万物的分别,也就产生了万物。”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讲解: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不善的观念也随之出现。
有和无、难和易等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事情,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导众人,即不刻意去做,顺应自然规律。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