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文豪正文卷第337章我是替我爷爷说的庄生晓梦……
柏格森在心里念叨着,拿出了笔记本,
“陆爵士,你能再说一遍吗?”
陆时便把庄生晓梦的典故重复一遍。
柏格森提笔记录。
玛格丽塔掩唇偷笑,
“老师,你又多了一个学生。”
陆时见怪不该,早就已经习惯了。
他提示道:“柏格森先生,没必要妄自菲薄,因为西方也有类似的寓言。我没记错的话,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似乎就有。”
柏格森沉吟,
“你说的是洞穴寓言?”
寓言的大意是:
一群囚犯生活在洞穴中,手脚被捆住,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前面是一堵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于是,他们在墙上看到自己和事物的影子,认为影子是真实的,直到有人爬出了洞穴,才发现了真实世界。
柏格森说:“我认为,跟庄生晓梦还是有些区别的。《理想国》会提到洞穴寓言,本质是揭示通过主观和客观经验,能形成一种自我认知意识。”
他的总结很专业,
陆时耸耸肩,
“好吧,我只是举例。”
他想了想,又问:“那么,笛卡尔的魔鬼呢?”
勒内·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讲述了一个大胆的寓言:
假设尘世之外存在着一位魔鬼,尽其所能地创造了一个梦境欺骗着正在睡眠的笛卡尔,构造了一个在自己大脑看来完全真实的梦中世界,
甚至于在这個梦境之中,魔鬼还给笛卡尔伪造了一幅完整的“身体”,
手臂、眼睛、肉体、鲜血乃至于感官……
没有一样不像是真的。
该如何区分真实和幻象呢?
笛卡尔也是法国人,柏格森当然是了解的。
他沉吟片刻,
“确实,这个寓言和缸中之脑、庄生晓梦在内核上别无二致。我之前曾读到过,只是……”
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
陆时好奇,
“只是什么?”
柏格森皱眉道:“我感到奇怪,为什么读完《缸中之脑》,我会产生深刻的思考,而读完《第一哲学沉思录》则没有呢?”
陆时笑,
“这就是和学术著作的区别。而且,读《第一哲学沉思录》的时候,你年龄应该不大吧?”
柏格森点头,
“似乎确实如此。”
读时,人不见得在“休息”,思维可能远比想象中要活跃;
相对地,读教科书时,人不见得在“努力”,思维可能远比想象中要懒惰。
所以,对于自控力弱的儿童,才会提倡寓教于乐的方法,
否则就只能无聊地重复,事倍功半。
柏格森说道:“陆爵士,从你举出的例子不难看出,你是一个博闻强识的人。更关键的是,博闻强识还给你带来了哲学思考。我相信,正是这些思考,才促生了《缸中之脑》这样的作品。”
听着像是恭维,实为真心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