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皇权面临限制的时候,一种新的保障文明展的存在就是朱高炽需要考量的。
具不具备引领文明展的水平。
朱高炽从来没有想过要对抗。
与事物展轨迹对抗,属于违抗大势的逆举,不但无法持久,只会更加刺激矛盾。明朝中后期皇权与官僚阶级的斗争,在朱高炽看来就属于这类现象。
读书人越来越多,读了书就不会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大明高度的教育制度和对读书人优待的体系,注定了这个群体的规模非常的巨大,有了民间的基础,哪怕压缩皇权推崇公认的规矩,也就是推崇法律成为了必然。
那么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心学到新学,甚至痛骂孔子和批判皇帝的学问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越来越普及,也是事物展的必然。
明朝的灭亡有很多的原因,但是皇室绝对有重大的责任。
封建王朝就是封建王朝。
同比是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国,不代表大明的皇室就没有问题,所以朱高炽愿意放权,但是朱高炽不放心的是内阁具不具备扛起大旗的能力,同时能否维持住皇室脱的地位。
大明的皇室可以放权,但不能消失,至少现在不行,否则只会导致内乱。
只是朱高炽没想到该来的事情来的有些早了。
他一直以来把事情做在前面,所以大明这些年来顺风顺水,哪怕有些自然灾害,在大明耕地面积、肥沃土地、化肥技术等长足展下也无足轻重。
甚至这回要考量内阁,也是想要把事情做在前面,为十年二十年后思想的转变提供底蕴,朱高炽又欣慰又苦恼。
欣慰的是这本是他追求的,苦恼的是大明的管理体系有没有跟上思想展的水平。
朱高炽从来不敢把后世的东西认为当下大明可以达到。
那是对先民和先烈们的不尊重。
经历过长期的火与血,百年的苦难磨出来的钢铁意志,打造出来的先进队伍,绝对不是当下大明的官僚体系可以比拟的。
在朱高炽看来,当下大明虽然已经比历史上的大明社会环境好了许多,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虽然只是一句诗歌而已,但也是文人们追求的高度境界。
简而言之。
人们都认为换成是自己,绝对不会是贪官的社会下,才能真正做到法律的公正和落实,并不是朱高炽制定几条法律就可以改变的。
朱高炽没指望所有人都是道德高尚之人,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总体的舆论也如此。
朝廷的能力有没有达到,地方的官员和片坊的坊长们的素质有没有达到。
摆在朱高炽案台的另一头,是锦衣卫送来的调查报告,关于片坊长仗势欺人,犯了二十余条大明律的密疏,这样的事背后有多少起呢。
根据大明律的规定,片坊长没有这么大的权利,而且百姓们具备违抗片坊长违法要求的权利,但是又如何呢,事实就是事实。
但是大明太大了。
同样又兴起了关于压制皇权的诉求,这就是矛盾之处。
朱高炽看了两封不同的奏疏,最后看到杨士奇和解缙二人。
两位早年去北平学习工业化理论,学富五车,要才华有才华,要经验有经验,要能力有能力,大明最顶级的政治人才。
商人们的事,思想上的事。大明未来的事,朱高炽决定要看一看。
这才是朱高炽留给大明最宝贵的财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