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地区。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以后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
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后来著名的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
但在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
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汉和帝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公府几次征召也不到。
当时,国家太平已久,自王侯以下,没有不奢侈过度的。
张衡于是仿照班固的《两都赋》,殚精竭思十年,才作成《二京赋》,用以讽谏朝廷。
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
永元十二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
张衡擅长机械,特别用心于天文、阴阳、历算。
汉安帝早就听说张衡善术学,公元111年,张衡被朝廷公车特征进京。
于是研究阴阳,精通天文历法,制作浑天仪,著有《灵宪》、《算罔论》,写得较为详细明白。
虽然在汉顺帝即位初年再调动它职,但后来又任太史令,张衡任此职前后达14年之久。
他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
张衡不慕当世的功名富贵,担任官职,往往多年都不得迁升。
自从离开史官的职务五年后,又回到原职。
于是设客问体,作《应问》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当时,政事渐衰,宦官干政。张衡于是上疏陈事,劝谏顺帝。
阳嘉二年,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在自己身边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顺帝曾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
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
但宦官还是担心张衡以后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群起毁谤张衡。张衡常想着如何立身行事。
认为吉凶祸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于是作《思玄赋》,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志。
永和元年,张衡被外调任河间王刘政的国相。
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
又有不少豪强之徒,纠集一起捣乱。
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奸党名姓,一时收捕,上下肃然,他为政以清廉著称。
任职三年后,张衡上书请求辞职归家,被征召拜为尚书。
宋徽宗大观三年,张衡因算学方面的成就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
王景,明帝时曾任侍御史、河堤谒者等职,后迁庐江太守凶乐劝辣,为东汉著名的治水专家。
王景祖辈原居琅邪郡不其县。
八世祖王仲好道术,以善观天象知名。
吕后当政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襄、刘兴居谋反,先后就起兵一事求教王仲,刘兴居还要求王仲统兵。
王仲不愿受此事牵连,便举家渡海到卫氏朝鲜避居。
王景父王闳,是乐浪郡中三老。
更始年间,当地人王调杀乐浪太守刘宪,自协甩封为大将军、乐浪太守。
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派王遵讨伐王调。
王闳与曹史、杨邑等杀王调、迎王遵有功,受封列侯。
只有王闳坚辞不受,光武帝“奇而征之“。但王闳在中途病故。
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并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
他工于心计,多才多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