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深度文学网>汉朝四百余年 > 第肆部 纸醉金迷 第30章 征剿羌乱(第5页)

第肆部 纸醉金迷 第30章 征剿羌乱(第5页)

大约在光武帝后期或明帝初期任司空属官。

永平初年,有人推荐王景善于治水,汉明帝于是令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成功。

永平十二年,王景又受命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功效卓著。

永平十五年,明帝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迁任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江太守并卒于任上。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现存记载相当简略。

他配合王吴疏浚浚仪渠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

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程,可追溯到西汉平帝时。

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

光武帝建武十年,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

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百姓怨声载道。

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

王估嫌榜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

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于该年夏季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

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

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到千乘海口,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

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

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

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

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

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

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

虽然王景注意节省费用,耗资仍达1oo多亿钱。

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

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永平十五年,王景随明帝东巡到无盐。

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

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

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陂,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

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

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工程完成不久,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

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对王景治河的具体情况,后人见解不完全一致。

尤其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有多种解释。

清代魏源认为是沿黄河堤防每1o里建一座水门。

民国时期李仪祉认为是沿汴渠每1o里求境多建一座水门,武同举认为是汴渠灶殃榜白有两处引黄水门相距1o里。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黄河、汴渠沿堤每1o里修建一座水渗赠整门,从工程量来说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无此必要。

最可能的情形是在汴渠引黄处修建两处或多处引水口门,各口门间相隔1o里左右,以适应黄河黄河主流上下变动的情况。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