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
汉军缴获了新军的全部军用物资,各种东西堆积如山,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
王邑率领千余残兵一气奔逃到洛阳。
当王莽得知昆阳惨败的消息后,异常震惊,整个新莽朝廷上下也为之惊恐。
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急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朝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
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同时,绿林军(汉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激化。
刘玄在农民将领李轶、朱鲔等人的支持下,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刘演及其部将刘稷处死。
刘秀表面无所举动,暗中却窥测时机,积蓄力量,为日后缔造东汉王朝开辟道路。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
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
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深厚政治根源。
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新莽的弱点,攻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新军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
并且能够把握战机,选择新军指挥部为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的境地,最终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昆阳之战是中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历代颇受关注。
黑云压城城欲摧,手把日月换新天!
公元23年,王莽举全国之兵,集结了四十三万大军,围剿势力日渐强大的绿林军!在昆阳城下展开恶战!这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战斗,胜负没有任何悬念!
王莽的算盘是:只要消灭了绿林军这股最大的起义军,借势以定天下。
然后再腾出手来“思良策以安天下”!
然而,上天偏偏跟这个理想主义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此战,刘秀率领万余人马,出人意料地击溃了新朝大军!
王莽的军事实力遭受重创,从此再也无法阻止义军的崛起!
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那么刘秀是如何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在最为关键的一战中,刘秀气运加身、得天之助。
因为昆阳大捷中出现的异常天象,很多网友把刘秀称为“位面之子”,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昆阳一隅小城,为何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昆阳大战中的实际生地点,是河南叶县,今属平顶山市。
叶县位于华夏农耕文明的源起之地周边,有着悠久的历史。
夏商时属豫州,春秋时属楚。秦一统天下之后,叶县归于南阳郡!对,成语“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生在这!
实际来看,昆阳并非什么险关天隘,也没有扼守的天然地利,王莽的部队为什么一定拿下昆阳呢?
是因为昆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昆阳是水运能够到达南阳的最后一城。
从昆阳到宛城,近3oo里再无水运之便。
采取水运的话,运输不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也不受风雨等自然气候的影响,途中的消耗也相对较少。
船只的载重量、行进度、所需民夫的数量,更不是骡马大车所能比拟的!
如果采取6路运输的方式,则无法完全保证粮秣给养的供给,受地形和运输工具的限制,保障成本和难度直线上升!
所以一定要拿下昆阳城,以此来保证朝南阳一线推进的给养。
昆阳城一下,中原形势豁然开朗!
而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昆阳向北,兵锋可达颍川、洛阳等重镇,向南可直抵宛城、南阳乃至新野诸地。
这些地方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源地和核心地区!
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