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深度文学网>汉朝四百余年 > 第伍部 粉饰太平 第13章 无功不受禄(第1页)

第伍部 粉饰太平 第13章 无功不受禄(第1页)

自古以来就有“无功不受禄”之说。这个社会始终都有规则,有些规则虽然没有摆在明面上,但它却比看得见的规则更重要。

性格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日后刘縯、刘秀两兄弟截然不同的结局。

十一月,会同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于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因为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

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

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

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

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

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

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

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撤回昆阳。

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

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

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王邑军向昆阳城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

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

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

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

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

随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起猛烈的攻击。

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

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

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

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

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在昆阳之战中立下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

哥哥无故被杀,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

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

更始帝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

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河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

赤眉军在山东展迅、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

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

再说,能不能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

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

可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

当初刘玄杀刘縯,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

刘玄很为难,朱鲔这边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他去,刘秀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