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确实存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困难,刘炟最终还是放弃了西域,诏令滞留西域的汉朝人员回国。
这时班住在疏勒国,也接到撤退的诏书,他收拾行装,备好马匹,准备返回久别的祖国。
在西域生活多年,他有些依依不舍,西域人民也爱戴和尊敬他。
听说班要回国,疏勒国人民惊惶不安,因为班对付匈奴有办法,班一走,又要永无宁日了。
疏勒都尉抽出长刀,满面流泪,对天长叹道:“汉朝使节弃我而去,我国必为匈奴所灭。与其后日死亡,不如今日魂随汉使,送其尔归!“
说罢,即引刀自刎。
班虽然也难舍难分,但王命在身,只好拨转东行。
不久到了于阗国,于阗人民拦道迎接班,听说他要东归,都失声痛哭,就近的人们伏地抱着班坐骑的马腿,不让他离开。
班无奈,只好留下来,同时上书刘炟,请求他留屯西域。
刘炟同意了班的请求。
班在西域团结各族人民,有效地遏止了北匈奴的侵扰。
西域各国除龟兹外,都愿意臣服于汉。
建初六年,班在疏勒上书汉章帝,请求派兵支援,降服龟兹,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意图。
刘炟支持班的计划,征集吏士前往。
适时有平陵人徐干自告奋勇地到朝中上书,愿意立功异域。
刘炟大喜,立即命令他为假司马,率领一千多人组成的远征军,西去驰援班。
在西域诸国中,乌孙最为强大,班又请求刘炟遣使慰问乌孙国王。
刘炟同意,派遣使臣前往乌孙。
乌孙国王非常高兴,于建初八年,派遣使者回访汉朝,表示友好。
在西域,汉朝得到这样一个大国的支持,刘炟觉得非常称意。
于是他提升班为将兵长史,授予他代表东汉政府在西域行事的权力。
由于同汉朝中央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由于乌孙的内附,使班在西域的威望大增。
西域诸国都愿意接受班的节制,这样就为以后的东汉政府再次打通同西域的密切交往铺平道路。
刘炟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展。
这时思想也比较活跃,如王充等。
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刘炟还两度派班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
因为明、章两代大体承继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
但由于过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开始腐败。
而且刘炟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种下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远因。
他是光武帝刘秀之孙、明帝刘庄之子,史上素有贤君之名。
他是在永平十八年八月明帝猝死之后即位的,在其统治的十三年里,东汉王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四夷宾服。
后世史家将明、章二帝时代并称,誉为“明章之治”,追侔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有作为的英明之君,却在三十一岁的大好年华撒手人寰,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汉章帝死时才三十出头,按说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
他的性情谦和、宽厚,对内崇尚儒学,对外恩威并施,为政风格与汉文帝很类似。
如果他能像汉武帝一样长寿的话,东汉帝国的前途必将无限光明。
但遗憾的是,随着他的早逝,东汉帝国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就此结束,逐步陷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互相恶斗的混乱局面,最终陷于覆灭。
可是,汉章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史书对此讳莫如深。
在《后汉书·章帝纪》只有短短几个字:“(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三”。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九》则说:“壬辰,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一。”
两书说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章帝的年龄有差异。
这是因为古人计算年龄常用虚岁,所以常有一到两岁的差别。
基于对司马温公历来严谨的高度信任,一般《通鑒》与史书生冲突时,史家大多以《通鑒》的说法为准,本文也不例外。
简单地说,汉章帝的死亡原因,官方的说法正式是病死的,但他死的很突然,很蹊跷。
他的死亡前后还是留下了很多异常事件,人深思:
第一,章帝素来身体健康,从无患病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