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深度文学网>大唐奴牙郎 > 第711章 分歧(第2页)

第711章 分歧(第2页)

皇帝、宗室、门阀、旧臣,几乎都是心怀叵测。

所以,所谓清算一事,其中干系复杂,并非只言片语就能讲清。

李白本就是胆大之人,喝酒之后更是少了顾忌,他开口问道:“洛阳光复,东都中有大唐宗室和旧臣,投靠贼首多年,按理来说,应当一并治罪。有人却上疏陛下,说是对于这些人,应当赦罪再使其还朝,可有此事?”

李白说的这事,在座之人都清楚。

洛阳光复之后,郭子仪俘虏了不少身份显赫之人。

这其中,有李唐的宗室,也有曾经的重臣。

例如,李隆基在位时的左相陈希烈,河南尹达奚珣,驸马都尉张垍,以及其他不少人。

之前,北唐对于降臣,有过处置的先例。

比如,在长安城中,对于那些向燕国投降的唐臣和宗室,周钧大多采取了流放的处置办法;而再早一些的凉城政变,由于政治斗争环境比较严苛,周钧默许孔攸采用了极端高压的雷霆手段,也就是一并处死。

();()  此次,洛阳光复,俘虏的宗室和旧臣,应当如何处置,朝廷中就出现了许多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投靠贼军的人,与叛国无异,理应处死;有人认为,这些人判处流刑,就可以了;还有些人,向皇帝上奏疏,这些人既不能杀,也不能流放,而是应该赦免罪行。

而高适向皇帝上疏,提出了他的主张,就是第三种。

左相的这封奏疏,在朝中当时掀起了相当大的波澜。

先不说高适的意见,是否合理,单单陈希烈、达奚珣、张垍等人,在安史之乱中都不是什么太光彩的角色,也做了不少见不得人的事情,倘若赦免罪行,的确会引起极大的争议。

所以,不少朝臣对于高适颇有微词,更别提是李白这种心直口快的人。

对于李白的责问,高适也没有过多的分辩,只是说道:“洛阳降臣,杀之对大唐无益,更对陛下无益。”

李白皱眉道:“那些乃是叛唐的罪臣,不将他们就地正法,就已经是恩惠了,又岂能连刑罚都不上,而是直接赦免罪行呢?”

高适不愿多说:“此事复杂,你不明白。”

什么叫做这件事太复杂,你根本不懂?

听见这话,李白的拗脾气,顿时就犯了。

他卷起袖子,站起身来,离开了案席,快走两步,当场就想去和高适理论。

杜甫见形势不对,连忙下场,拉住了李白,口中又说道:“你与左相从前乃是好友,又何必在此争论朝政?今日的宴席,大家只谈风雅,暂且搁置争议。”

听见杜甫这话,李白和高适都是一愣。

天宝三载时,刚刚得罪权贵被褫夺官职的李白,与求仕无门、心灰意懒的杜甫,同乘一叶轻舟渡过黄河,到梁、宋一带旅游,恰巧与高适不期而遇。

三人同为诗人,且性情相投,于是便踏歌而行,泛舟江上。

那一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

三人在那时,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可如今,李白和高适已经头发花白、巍巍老矣,在长安城中再聚时,二人怒目而视,却再也难以看到当年的友情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