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让这些人换衣服,乃是为了让他们以“底层劳力”
的身份进京。
让阿吉写状纸,乃是为了写明情况,且将自己摘出去。
而沈念规划的告状之地。
不是通政司,不是午门,不是顺天府,不是锦衣卫,甚至不是三法司(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而是户部。
去年的辽东赈灾银乃是从户部支出,派发到辽东,而今出现如此多的流民,都声称没有被安抚,定然是有人贪墨。
户部尚书殷正茂刚刚上任,正是想要站稳脚的时候。
他若知此事,绝对会上奏,因为里面可挖掘的问题太多了!
比如:户部有没有贪墨赈灾银之官?北城兵马司有没有收受地方官员贿赂驱赶流民?辽东地方衙门有没有虚报灾民数量?有没有截留赈灾银?有没有官商勾结将赈灾粮变成劣质米粮?
另外还有一点,辽东作为边陲之地,赈灾银经常被军需调借,此次是不是也是这样?若将边民逼成反民,这个责任谁来负?
这些问题,在殷正茂眼里,皆是功绩。
……
沈念笃定殷正茂会彻查此事,还有一个缘由。
往昔,户部在王国光这位老黄牛的带领下,兢兢业业,甚是乖巧。
各个衙门要钱都朝着户部要。
但大明的财政管理衙门,其实不止户部,较为有钱的还有工部和司礼监。
工部,主管全国匠户,四大清吏司所征的山货土产税、制陶冶炼费,还有山场、园林费用,都不经户部。
司礼监掌管天下黄册,提督苏杭两府的织造,还掌管水利、舟车、桥梁等,也很有钱。
换言之——
朝廷挣钱的钱袋子有好几个,但一旦赈灾救民,都率先是朝着户部的口袋拿。
殷正茂可不是窝囊的老实人,不可能被这样欺负。
若再出钱,他肯定会想法让别的衙门出钱。
另外,沈念还笃定,此事闹到内阁后,三大阁老肯定重视。
一则是帮助殷正茂站稳脚跟。
二则是辽东地区的文官武将都需要被敲打敲打,不然流民下一步就变成了反民,边境绝不可乱。
如此一来。
救下那些良家女子就变成了一件小事,根本不需要沈念再寻人提醒或令木生再去告状。
只要殷正茂上奏道出北城兵马司有“驱赶流民,蒙蔽圣听”
之举。
负责监管北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一定会第一时间寻找证据控诉北城兵马司指挥、副指挥的一系列恶行。
不然,就是他们失职。
到那时,木生的姐姐以及那些可怜的良家女子很快就能被救出,辽东那些受官僚和军户欺压的百姓也能好过一些。
这就是沈念的全盘计划。
四两拨千斤,私事变国事,由救一人变成救多人。
借由殷正茂刚上任急需立功,让朝堂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
至于此事能闹多大,能使得多少官员落马,能为辽东百姓解决多少问题,就看殷正茂的能力了。
沈念预测。
此事闹大后,若内阁与司礼监知晓他问询周海之事,定会猜想到流民去户部告状,是他的点子。
毕竟,去户部申冤,不是一般百姓能想到的。
若真被那群老狐狸想到,沈念也不惧。
他初心是正的,做法又对朝廷有利而无一害,没准儿殷正茂还会感谢他呢!
……
三月初七,近黄昏。
户部尚书殷正茂的官轿从户部衙门西门行出,随行者足足有十余人。
“咳咳……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