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德楼的工地上,夫子庙外,陈寒的店铺也开始搭建。
兴隆号的大掌柜林德贵有权利选择最佳位置。
临时店铺建成之日,兴隆号也随之入驻。
以粮食为主业的兴隆号一开业,便顾客盈门。
陈寒给工地上的灾民开出的工资是,壮年每日二十文,体弱和老人则是十文。
每日工作四个时辰,提供早晚两餐,晚餐自行解决。
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十文或二十文不算什么。
但对于来自西北,常年难见一文钱的灾民来说,
这些工资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许多西北汉子拿到每日工资时,手都会颤抖。
不少灾民甚至觉得这是梦,反复数着手中的铜钱。
他们大多数是文盲,但“洪武通宝”这四个字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
许多灾民这辈子也没一次性拿过二十文。
拿到钱后,除了惊喜,他们并不吝啬,愿意带着家人在工作结束后,在夫子庙前逛逛。
此时的夫子庙前,正如陈寒所说,每天都像庙会。
以往的庙会只有在祭祀孔子时,各地的商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
那时,夫子庙前人潮涌动。
买卖声、卖米面的、挑担的、表演杂技的、售卖小吃的。
天南地北,甚至西域、海外的人,都会汇集于此。
京城里的人们也乐于前来。
热闹非凡。
如今,因为陈寒在夫子庙旁修建功德楼和功德庙,吸引了数千名工人。
他们的日常需求极大,消耗惊人。
商人们嗅到商机,纷纷来此做生意。
刹那间,夫子庙前,熙熙攘攘,仿佛庙会盛况再现。
这喧闹的景象持续数日,非但未曾减退,反而愈演愈烈。
尤为显着的是,秦淮河上的商船比平日多出四五倍之多。
码头上卸货的劳工忙碌不堪,众多未被列入救济名单的灾民也在其中分担重负。
经陈寒调度,许多人都参与到了码头的劳作之中。
粮食如山般源源不断地运入京城。
各地的商船与货船昼夜不息地穿梭于河道之上。
城门口人潮涌动,络绎不绝。
城内的大小客栈、酒楼、茶社、食肆、戏院皆座无虚席。
京城街头的人流比平日足足多了五六倍,宛如过大年般的繁华。
在这种情况下,兴隆号商铺的日销售额竟高达三百贯,让林德贵这样的商界大佬乐不可支。
募捐活动中的商人此刻深信不疑,陈寒并未欺骗他们,这里的确是个能赚大钱的地方。
商务司衙门的二楼阳台上,陈寒伫立眺望,
眼前的景象令他略感惊讶。
大明的商业潜力实乃无穷无尽。
只需稍加引导,商人们便会自聚集。
且他们的表现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