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上,童年时期的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回忆童年,那些刻骨铭心的苦难,成就了今天更强大的自己。
童年的苦难,如同漫长的黑夜,让人感到无助和孤独。
在那个战乱年代,许多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了匮乏和不幸,许多孩子的童年都变得支离破碎,需要面对饥饿和恐惧。
童年的记忆,如同凄冷的冬夜,寂寞而悲凉,刻骨铭心。
早在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孙述等人利用谶书作为其承受天命的依据,指使他过去的同学强华伪造了一个叫做“赤伏符“的谶语:“光武帝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表示他继承了西汉的火德,是“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的真命天子。
东汉统一全国后,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迷信尊为“内学“,作为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在提倡儒学神学的同时,光武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载:建武五年,光武帝征召名士周党、严光入朝,想起用他们。
结果是周党,入见俯伏而不拜谒,陈述自己愿意谨守志向,隐居村野。
严光不受“谏议大夫“之职,而自愿到富春江去耕地、垂钓。
对于周党、严光的“狂放“,光武帝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表现出一种乎寻常的豁达。
周党,太原广武人。他有千金家产,年少时父亲就去世,被同宗之人收养,但待他不好。
等到周党长大,这家人又不肯归还他的家产。
周党前往乡里、县里上告,这家人才把财产归还。
后来,他把这些钱分给宗族中人,又把家中奴仆全部遣散,只身前往长安游学。
当初,乡佐曾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周党,周党一直心中怀恨。
后来周党读了《春秋》,习得了报仇的道理,就放弃学业还乡,给乡佐传话,约时间前来决斗。
兵刃相交,周党被乡佐击伤,昏死过去。乡佐很是佩服他的侠义,把他抬回去给他养伤,几天后他才醒过来,心里有所感悟后离开了。
从那以后周党就严格约束自己,修养高洁的志向,州里的人都称赞他的高尚品行。
等到王莽篡位,周党托疾杜门不出。后来寇贼暴虐纵横,毁灭郡县,唯独到了广武县,过城而不入。
建武年间,周党被征召担任议郎,因病离职,就带着妻子儿女住在黾池。
又受到征召,不得已,就穿着短布做的单衣,头上束着谷屑皮做的头巾,在尚书那里等待召见。
等到光武帝引见他时,他拜伏在地而不递上名帖通姓名,自称想要坚守自己平生的志向,光武帝同意了。
任延,河南南阳人,东汉官员。十二岁时,他就成了太学的学生,在长安学习。在太学中有名气,在学府中被称为“任圣童”。赶上兵荒马乱,他到陇西避难。当时隗嚣已经占领陇西四郡,派人去请任延,任延置之不理。
23年,任命任延为大司马部属,授予他会稽都尉一职。
当时他十九岁,来接他的官员见他年轻,很吃惊。他到郡以后,恬淡无为,只是先派人拿了祭品去祭祀延陵季子。
当时天下刚刚平定,道路不通,来江南避难的人都没有回中原,所以会稽一带有才能的人很多。
任延上任以后,对品行高洁之士像董子仪、严子陵等人一概聘请,并以师友之礼相待。部属有贫难,他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救济他们。
他裁减士兵,要他们耕种公家的田地,以便周济穷困之人。他每次到各县巡行,总是派人慰问孝子,并招待他们吃饭。
当博士范升上奏对其二人进行贬斥之时,光武帝却下诏说:“自古以来高明之君、圣德之主,必定有不服的人。
伯夷、叔齐不吃周代的粮食,太原周党不接受我的俸禄,也是人各有志。
周党隐居黾池前,光武帝赐予他帛四十匹;
严光老死家中,光武帝为他哀伤,下诏赐给钱百万,谷千斛。
光武帝的“谦和“,还表现在他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太学生出身的任延,被光武帝征用。
在调任延任武威太守时,光武帝告诫他说:“要好好地对待上级官员,不要损坏自己的荣誉。“
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随便附和,随便附和的臣子不忠诚,坚持正义,维护公利,是臣子应有的品德。
上下附和,并非陛下之福。
要我好好地侍奉上级官员,我不能接受您这个指示。“
对于任延的“犯颜忤旨“,光武帝并未因此而天威之怒,他冷静地倾听这逆耳之言,虚心地接受了任延的批评,极有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东汉建立伊始,匈奴、羌、鲜卑、乌桓、蛮(夷)等少数族就对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
刘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少数族,因时因地制宜,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属于以德治边。
这些政策成功地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